一六八二年台灣正式歸隸清廷版圖後,清廷採施琅的建議沒有放棄台灣,卻再三的頒布禁海令,有條件限制大陸人民來台。到了康熙中葉以後,才有豪族巨室進入彰化平原,招工買牛、引水開地,大事從事墾殖工作。
康熙末年,隨著鄰近地區的開拓,此地漸有廣東籍的客家人,遷入本地從事拓墾。由於彰化平原屬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,使得境內較低窪的地區,容易積水,使該地往往土質鬆軟,而不利於農耕條件。後來在康熙六十年,由武西堡大埔心庄墾戶黃仕卿開築十五庄圳後,農作物有了灌溉,從此,彰化平原成為廣東省移民來台拓墾的地區。今日分布在永靖、埔心一帶的福佬客大都是這批墾民的後裔。如陳智可、陳聲榮、邱九恩、邱應魁等人繁衍出的家族均是。
到了雍正年間,永靖地區的客家人,已稍有成就,擁有屬於自已的田園住屋。但當時的清朝政府,對先民墾闢的成果,都無法提供足夠的保障,且四周圍以閩籍漢移民居多,所以客籍墾民為了自保,組織了民壯團練的制度,以防範盜賊及械鬥的發生。目前在此一地區的忠義廟、英烈祠、城腳媽等等,都是現存的械鬥遺跡。
永靖地區在康熙年間開始闢墾,到了嘉慶年間已過了一百多年,此地已全部開墾並發展到某一程度,地方人士因商業交易之需,眾議以「奧莊人稠地密,趨赴各市維艱」之由,在關帝廳莊前,置田十六甲蓋永靖街。
永靖街建立以後,不但成為粵人的市集中心,同時也是往後械鬥時,粵人的避難所及敵人的搶劫目標。但在道光六年,因為閩、粵械鬥而將永靖街燒毀,讓粵人覺得,如果不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,會被周圍的閩人欺負,所以就跟漳州人組織七十二庄聯盟組織,其以武東、武西堡為範圍,透過相互祭拜對方鄉土神,而將兩個不同祖籍的人群,產生了聯莊保甲組織。
客家人在永靖一帶經過二百年的拓墾,其間經過了許多民亂、閩粵械鬥等事件,遭遇到家園的毀壞,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被打倒,他們仍然本著刻苦耐勞的精神,為自已的理想繼續拓墾。他們在這一片土地上栽種出了高經濟價值作物,像聞名台灣的公路花園以及荖葉、荖花的栽種,都是由他們創造出來的。
永靖地區在閩粵先民開發初期,因境內有座香火鼎盛的關公廟,因此稱開發地區為關帝廳。到了清朝嘉慶十八年,永靖地區地方人士擬在關帝廳莊前建立街市,將計劃送交當時的縣令楊桂森核准,並請楊縣令命名。當時楊縣令以永靖地區為粵籍墾民所建的街市,在四處為閩籍墾民的包圍下,常為些許的小事而引發分類械鬥,故希望「閩粵和平相處,永久永靖」而取街名為永靖。而後日本人佔據台灣,在一次大規模的地名變更中,凡三個字的地名都改成二個字,因此關帝廳就改名為永靖,國民黨來台後就稱為永靖鄉。
永靖地區的客家人,目前所用的語言是閩南語,而不是自已本身的母語--客語。其原因有很多,但是最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在彰化平原上開墾,四周圍全是泉州人及漳州人,在長久相處之下,慢慢的被同化了,因此發展出一種有別於閩南人的永靖腔。永靖腔屬於閩南語漳州音之系統。其主要的關鍵在於一個韻母的轉變差異,其餘大部份和漳州腔相同。這種變異之韻母,在閩南十五音韻書的四十五韻中,凡遇「經」(in)韻皆變為「堅」(en)韻。如閩籍同胞常戲言「永靖枝仔冰、冷冷、硬硬」來取笑此地鄉名,即可知道在本地土生土長的居民,無法唸出「一ㄥ」的結合韻的國音字。
陳氏家族是康熙末年陳智可公從廣東省饒平縣渡台,從事土地拓墾與農耕活動。當時曾築「大公宅」以為安居之所,經過三代,到了道光六年不幸毀於閩粵械鬥。到了陳有光,為完成其父陳義方興建家宅之遺志,乃與其弟陳成渥協力合作,花費了七年半的時間,完成了三合院大宅,即今稱為「餘三館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