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則】子德切

注音一式        ㄗㄜˊ注音二式        tz

一、依照等級劃分物體。為其本義也。說文解字: 則,等畫物也。

 

二、法度、規章。如: 法則 細則 稅則 青年守則 書經˙五子之

     :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。 

   (則本義為劃分等差,古代階級分明,各有法則,當為引申意)

 

三、效法。孟子˙滕文公上: 「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。史記˙卷二˙夏本紀

  「皋陶 於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則禹。」

   (則本義為劃分等差,古代階級分明,各有法則,此動詞用,當為引申義)

 

四、采邑。《周禮‧春官‧大宗伯》:「五命賜則。」注:「則,地未成國之名。」

   (則本義為劃分等差,有劃分之意,當為引申義)

 

五、月陽之名。己月稱則,爾雅義疏:月在戊己,盛德在土,生養萬物,有功

    烈法則也。

   (故可知當為法則的引申義)

六、作也。如則甚、則聲,如《初刻拍案驚奇˙》:崔生心疑,坐住床沿,正要穿

    鞋到門邊靜聽,只聽得又敲響了,卻只不見則聲。

    (則引申義有效法義,人當循法度而行,要效法,就要做,故有做的意思,

     當為引申義)

 

七、是﹑乃是。孟子˙公孫丑下: 此則寡人之罪也。

   (為通假字,通乃字,乃者,曳詞之難也。《說文》:乃則其曳之難者也。乃有

   ''是''的意思,而則通假乃,故有其義)

 

八、相當於「之」

   (《詩‧齊風‧雞鳴》:匪東方則明,月出之光。又:匪雞則鳴,蒼蠅之聲。

   之;職醫切。則,即「之」的音變)

 

九、只、僅。《荀子˙勸學》: 口、耳之閒則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?

  關漢卿竇娥冤˙楔子》:端雲孩兒該打呵,看小生面則罵幾句。

  (則與只相通假借,只為歧的本意,被當作語助詞,則亦然,兩者因而相通共

   用,則當只、僅解,當為假借的引申義)

 

十、1. 關係詞,相當即、便、就。如: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《詩經˙召

       南˙草蟲》:亦既見止,亦 既覯止,我心則降。《鏡花緣˙第十二回》:

       酒過一、二巡,則上小盤小碗。不平則鳴之則。

      (即,有不久、馬上之意,《大戴禮記‧曾子立事》:三十、四十之間而無

       藝,即無藝矣;五十而不善聞,則無聞矣。則與即互文見義。其甲骨文‧

       望二策寫作  ,小篆為   ,與則字形近。即,子力切,則,子德切,

       同精紐職部,為雙聲假借。)

    2. 表時間關係,相當於乃,於是。《論語》: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《淮南子

       原道》:故兵強則滅,木強則折,革固則裂,齒尖於舌則先之敝。

      (於第七點中,則與乃通,為第七點之再引申義)

 

    3.雖,即使,就使,《杜甫‧別蔡十四著作詩》:天地則創痍,朝廷多正臣

      (見第第十點第1條,則通即,乃假借之引申義)

    4.表示原因關係,相當於以、因為。

      (則通乃,乃有因為之意思,故為引申義)

    5.表轉折義,相當於“但”

      (則通只、祇,有僅僅,不過之意,當為只的再引申義)

    (6).表假設關係

      ().相當於“苟”

      (則通即,即有如果的意思,即使,有假如的意思《書經‧洪範》:汝則有

      大疑,謀其乃心。

      ().相當於應當的意思

    (7).表示加合關係,相當於又、或

十一、語氣詞

   (語尾助詞,相當於:者、只。無義。《國語‧楚語》:是知天咫,安之民則。咫是只的假借,如《詩經‧柏舟》:母也天只。咫、只、則皆為語助詞,無義。則與此當為摹聲之假借義)

十二、纔。通才。

  (則通只,只有僅僅的意思,)

十三、計數名,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。一則消息 三則寓言 試題二則 新聞五則

(法則為一條條個別知條例,故有一條為一則之意)

 十四、 姓。如漢代有則長。 

  

  卻﹑而。如: 欲速則不達。 孟子˙梁惠王下: 竭力以事大國,則不得免焉。 如果。左傳˙僖公七年: 心則不競,何憚于病? 

    未命名4未命名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笑嘆一身秋意 的頭像
    笑嘆一身秋意

    俏孔明的百寶箱

    笑嘆一身秋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