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故宮博物院助理楊慶平先生對於覺羅氏的見解如下:
整理劉惟華先生的看法,可以簡述如下:
1.太祖高皇帝實錄歷代都有修改,版本多達五種。尤其始祖傳說自稱賜姓愛新覺羅,只是一種強調帝系尊貴的書寫,與滿洲興起,諸氏族聚合分派的實際過程,並不一致。
2.今版愛新覺羅宗譜的體例不同於清朝的玉牒,清朝玉牒本區分帝系玉牒,宗室玉牒,覺羅玉牒三種,宗室與覺羅,黃帶子與紅帶子本來是有分別的。
3.民國時代的滿洲自行取姓的情況甚為混亂。在沒有制度依循的情況下,改漢姓者甚多,卻各地各家各人不同,而本姓覺羅改姓愛新覺羅,在清朝則不能出現這種違制。
4.覺羅氏女子出嫁,即稱覺羅氏,宗室女子出嫁,即稱宗室氏,宗室相當於愛新覺羅既無疑義,覺羅既非宗室,就不可能等同愛新覺羅,此又是一證。
5.更重要的是,劉惟華先生找到的資料,已經有分別對愛新覺羅與覺羅的詳細研究,甚至網路上都找得到詳盡的介紹。比較精細的研究指出覺羅是古老氏族,至少早過愛新覺羅。換言之,不是覺羅屬於愛新覺羅,而是愛新覺羅出自覺羅,同屬覺羅的還有「伊爾根覺羅」(即所謂「民覺羅」)、西林覺羅、舒舒覺羅,甚至還有巴雅喇氏本出自伊爾根覺羅。這些覺羅有的是舊家,有的是新立,彼此不必然有血緣關係,目前資料庫也很清楚的各自分別為姓氏。就以努爾哈赤家族來說,追溯其先祖,使用過的姓氏有覺爾察、佟、愛新覺羅。努爾哈赤甚至賜覺羅姓氏給有功重臣,又曾將紅帶子覺羅家族貶為陳滿洲,復姓覺爾察氏,可見努爾哈赤的祖先不一定代代固定哪個姓氏,甚至未必有姓,覺羅有跟努爾哈赤家族不同祖先的,不姓覺羅的也有跟努爾哈赤同祖先的。
由以上劉惟華先生蒐集整理的研究成果可知,姓氏的襲用與更改,每個民族的用法各不相同,有很深的社會意義,很難找到那種永世不變的,不但漢人如此,滿洲亦復如此。世家大族,甚是可用姓氏來做政治操作,高下其尊卑,區隔身分品級,詳細推敲而後作,依循歷史脈絡處理,本是治史者的行規,本不該隨意任選一兩部個別檔案,就以今貌現況妄揣創造。
無論如何,以清朝穩定下來的制度,覺羅作為特權家族,最晚在入關以後就已經是宗室之下,異姓滿洲之上,從教育,任官,通婚置產,都有明確規範的高門貴姓。將覺羅與愛新覺羅混同,不符合歷史事實,將覺羅挑出不列為姓氏,更與其他滿洲姓氏的處理規則相違。
試問,宗室的姓名欄就是(愛新覺羅),瓜爾佳氏、鈕祜祿氏的姓名欄就是(瓜爾佳)、(鈕祜祿),獨獨覺羅的姓氏欄位空白,改列別稱覺羅某某,對外解釋,只說有爭議,那其他滿洲姓氏難道都無爭議?以漢人姓氏而論,劉惟華先生已經舉了很好的例子,就是戰國時代的趙氏本出自秦國的贏姓,同血緣改異姓,不同血緣可以偶然同姓,在漢人之間習以為常,甚至一個漢人都有可能前後改姓,人名資料庫著錄時都有規則依循處理,偏偏對滿洲姓氏的處理,不但要求同血緣統一一個姓,全氏族通行,乃至五百年數個氏族都要鐵板一塊愛新覺羅,實在很難說得過去,很難符合實況,也破壞了資料庫體例的一致性。而單憑一組幾經修改的官書神話,一套宗譜抄本,把愛新覺羅無限套用祖宗十八代,堅持覺羅應歸入愛新覺羅,無視其他史學研究,更有可能被海內外中國史學界廣泛質疑我們資料庫的信度、效度乃至專業能力。
因此,覺羅不列姓名欄,對資料庫而言,有損無益,敬請明察。
以上乃楊先生整理我的說法加上個人的見解,劉副啊劉副,爾視之否??或許劉先生看過其他資料,可是自己也不記得了...我想即使現在的「覺羅氏」自己也搞不懂自己該姓愛新覺羅還是覺羅了...
全站熱搜